两堂课引发的思考


一堂“经典”课
北京一所很好的学校。上课铃声响起,所有的走廊都静悄悄。在学校里一个很好的班,学生们已坐得整整齐齐。
今天,英美教育专家要来这个班听课。
他们已经来了,陪同前来的还有中方教育部门的领导。
大家坐定,开始上课。老师语言精练,没有废话。老师教态从容,板书非常漂亮,极有条理。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踊跃,而且答得相当有水平。整个教学过程非常流畅。最后老师说:“今天要讲的就讲完了,同学们回去做一做课本上的习题,巩固一下。”铃声响了。 下课。
上课的是一位特级教师,整堂课无懈可击。同学们都很高兴。 陪同外国专家听课的中方教育部门的领导也很高兴。
外国专家听了却说不出话来。
中方人员想“或许他们也很惊叹?等到了会议室再听他们的意见吧!”
到了会议室,专家虚心地请外国同行提意见。外国同行说话了,他们说:不理解。为什么不理解?
他们说:学生都答得很好,看起来学生们都会了,为什么还要上这堂课?
这个问题,把中国同行都问住了。
这问题反映的就是当今欧美教育和中国教育的区别。
欧美教育认为,当老师讲得非常完整、完美、无懈可击时,就把学生探索的过程取代了,而取代了探索的过程,就无异于取消了学习能力的获得。
所以,外国同行说,他们想看中国学生在课堂上是怎么学的,但他们只见老师不见学生,因而认为这不是一堂真正的课,而像是一堂表演课——学生在看老师表演。
可是西方教育认为:学生上课就是要说话,要动手,要又说又动,说做并用。
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方式。到底哪一种好?
                            
 新西兰的阳光
同样,在新西兰某校的一堂课,也让出访的中国教师十分惊讶。
这是他们五年级的一堂课,老师出了这样一道题:每个篮子里有24块蛋糕,6个篮子里共有多少块蛋糕?
新西兰五年级的学生用各种方式踊跃回答,很有成功感。可是,这不是我们二年级的课吗?他们五年级的学生能答出来,这也值得高兴?像这样有什么高质量?日后,能把学生送到哪儿去?
我自己是教五年级的在座各位虽然不全是教五年级的老师,但是对于新西兰五年级的那个“蛋糕题”同我们五年级孩子承受的学习重量的对照,我想不用我多说也应该了解吧。
都说我们中国教育棒,特别是基础教育。所以很多人会认定我们五年级孩子学到的知识肯定比他们多,会觉得我们的基础教育有质量,而怀疑他们那样的教学将来能把学生送到哪儿去。
自信心比知识更重要
曾经,中国中学生参加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物理等项竞赛,屡屡获得最多金牌一直作为我们基础教育很棒的一个证据,引为骄傲。
我想,如果有人组织小学生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国儿童恐怕要囊括所有的奖牌。可是,包括这些最拔尖儿的中国孩子在内,在他们成年后,为什么还没有产生一个获诺贝尔奖的呢?
这与我们从小学到中学的课程学得深,欧美学生学得浅有关系。我们的基础教育,是让学生承受巨大的学习重量。我们是在辛辛苦苦、认认真真地制造大量厌学的学生,大量在高难度的压力下,自信心起不来的学生。我们的学生是在各种压力下被迫学。说到底是考试的压力悬在头顶,因为它决定着你未来能踏上哪一级台阶。我们的老师付出很多,学生付出很多,家长付出很多,我们应该特棒才对。可是不是。为什么呢?
细想一下,无论是国外的好学生还是我们的好学生,都是在一次次强化成功感,一次次成功又强化了自信心,这样就进入了一个学习的“正螺旋状态”,这就是上升的状态,就步入了成功的轨道。
反之,一个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被理解,总是遭到嘲笑和批评,那一次又一次地经历挫折,对自信心、对学习兴趣都是打击。一次次打击,就必然造成厌学,必然没有自信,就步入了一个“负螺旋状态”,这就是下降的状态,就会产生失败的学生。
假如孩子已处在“负螺旋状态”,请停止对孩子的批评、挖苦和苛责,否则无异于迫害!否则不论你多么爱孩子,都换不来孩子的“觉悟”,因为你自己就在误区。因为此时继续给孩子加压,就是往“负螺旋”方向使劲,把孩子往向下的方向推,那就是在制造失败。这时需要立刻着手寻找往“正螺旋”方向推助的用力点。
也许有人会说“是赞扬和鼓励吗?我们不是没有鼓励和表扬,常常有一点进步就使劲表扬了,有时孩子也会保持一段,但转眼间还是厌学,要不说说他,他马上就不行了,怎么办呀?
其实“自信心”和“成功感”是促成孩子进入正螺旋状态必不可少的两样东西。
“自信心”很难通过高高在上的表扬使孩子获得。如果孩子已处于负螺旋状态,就好比掉在一个坑里,他已经非常困难了,你站在坑上表扬他是没有用的。你也要跳到坑里去,就是说要去学会理解他的困难和痛苦,要找到和他的“共同体验”和“共同语言”,才可能找到帮助他的有效办法,否则他就很难上来。
“成功感”更是孩子自身的体验,没人能代替他体验,但可以为他创造条件去获得成功的体验。总拿高标准去要求他,他达不到就没有成功感可言。你降低难度,他达到了,成功的体验就在他身心产生。不要说低难度没用,请记住新西兰五年级那个“蛋糕题”并没有妨碍他们成为世界一流的学生。这里面其实是有哲学的,不仅仅是对待成长中的孩子,当你用一个过高的标准去要求对方时,可能适得其反。我们曾经用“共产主义”的高标准来要求一个生产力水平尚低的社会群体,其结果是付出沉重代价的。
没有成功感,就没有自信心。深刻的成功感,即使在孩子遭遇失败时也会对孩子以持续的支持,这比你的表扬更可靠。所以“成功感”是“自信心”的基础。在“自信心”和“成功感”下面更深一层,还有一个要素叫“求知欲”。每个孩子天生就有求知欲,失去自信心和成功感,就会损害到“求知欲”,这就损害到深层。“求知欲”受损的表现就是“厌学”。
人生的求知欲是本,知识为末。伤害了学习的欲望,造成厌学,便是舍本逐末,以末害本。
现今许多父母过早地把孩子送进学校,目的是想让孩子早一点去获取知识,以为“先下手为强”,其实让自己的孩子小别的孩子一岁甚至两岁去上学,并非优势而是劣势,让孩子处于劣势就难有自信,此后会一直处于艰难中成长。缺乏自信,世上万种信息、千种机会就在眼前也会不知获取,所以仅因“过早上学”这一步之错,也可能贻误终生。
所以,关注孩子处于哪种状态比盯“分数”重要。孩子厌学就是处于负螺旋状态,那就不只是成绩处于下降趋势,而是日子虽在延伸,人生却困在岁月中没有成长。若不发生逆转,就会真正“没戏”。父母的努力就是要全力以赴帮助他走出“负螺旋”。孩子一旦进入正螺旋状态,那就是上升的趋势,成长的状态,他就会自己向着天空、向着阳光枝繁叶茂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