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中华民族引以自豪的传统美德,“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敬老爱幼,是中华民族伦理观念和道德品质的精华。“百善孝为先”,让学生用心感受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操劳家庭的劳苦,逐步形成孝敬长辈的良好品质。是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义务。
1、 语言训练:常说感恩的话
结合我校开展的感恩教育课题。教会孩子说感恩的话。“言为心声”。语言是一个人内在思想、情感的外在体现。当长辈下班回家或干完家务要说“您辛苦了”,当长辈为自己辅导功课,做饭或做其他的事要说“谢谢”,当家里来了客人或路上遇到长辈要说“您好”,平时做到不与长辈顶嘴,等等。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子女向父母长辈常问好,讲礼貌,做父母长辈的看在眼里,就会喜在心里。凡此种种,都表达着一个共同的心愿——孝敬。爱需要表达,就让学生从说做起。
2、 生活体验:常做孝敬的事
一个孝敬父母的行动,哪怕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行动,也远比那些美丽动听的话语强千百倍。我们要替父母分担辛苦,不能把应该自己承担的那份责任和义务推到父母身上,加重父母的负担。我们要使父母省心,就应该少空谈,多帮忙,使父母少为自己操心费力,在生活上自强自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尽可能在回家或双休日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整理打扫房间,买菜洗菜烧饭做菜,洗碗洗衣搞卫生等,还要做一些公益活,如打扫公用楼梯、庭院等。吃饭吃菜要礼让,先长辈后自己;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每周帮忙打扫卫生、洗衣服、做饭洗碗,为长辈倒水、洗脚、捶背;走访外地长辈,帮助长辈实现愿望;自觉勤奋学习,不强求长辈为自己做事情;等等。
3、 阅读积累:常读美德故事
结合实际,我要求学生给弟弟妹妹讲孝敬故事,让他们也懂得孝敬父母。在午读交流课时,有的说“《二十四孝》中的陆绩怀橘、子仲负米、郭巨埋儿,他们的孝感动天地,我们也要像他们那样孝顺长辈,虽然我们不能做到像他们一样伟大,但至少我们能让父母放心、省心、舒心、替父母洗件衣服、盛碗饭等。”有的说;“我读了《可怜天下父母心》、《属牛的父亲》、《我能帮妈妈做事了》感受到:父母劳累了大半辈子,为了使我们健康成长,付出了许多汗水,作为子女的我们,应该孝敬父母,尊敬长辈,作一个好子女。”学生通过读这类文章,从一个个主人公的事迹里得到了心灵的震撼,他们开始反思,他们开始学习,他们开始行动。
4、 写作训练:常写感恩作文
围绕“感恩”主题,我要求学生常写感恩作文。经常收集传统美德故事,再结合自己所做的事写下心得体会或记事的作文。从这些作文中,我们看到了孩子们内心多彩的世界,感受到了一片片感恩之心。
自从孝敬教育活动开展后,家长们也纷纷反映,孩子比以前懂事多了,看到我们大人干活累了,晓得给我们倒水喝,晓得给我们捶背;看到我们大人休息了,知道轻手轻脚,不发出声音;听到我们大人讲话,便有礼貌地认真地听,也不插嘴;遇到有好吃的东西,知道先拿给我们吃……我们又看到了一个个爱父母的学生,同样会爱同学,爱老师,爱集体……结合语文教学,班级由于开展了孝敬教育活动,相信如此日积月累,“亲情”会逐渐内化为学生心理素质的深层成份,融于学生的情感血液,用真情去培育心灵,从而让学生在含“情”脉脉的亲情丝带上学会做人,学会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