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利用体育课进行体质健康测试


 

1.前提背景:

教育部与国家体育总局于20074月正式颁布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按学生的年级组别有不同的必测和选测项目,根据测试结果给出评分和评价等级。与原有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相比,《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后,学生的测试项目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多变化,作为一线体育教师,在实施操作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或现象,本文所研究范围为小学体质健康测试。

1.1.《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项目增多,增加了工作量。

测试项目涵盖了人体形态、机能、身体素质的各个方面。测试项目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握力、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仰卧起坐、台阶试验、50跑、50×8往返跑、800跑、1000米跑等。

测试一般来说,组织形式包括以下两种(1)体育考核课;(2)课外单项测试:利用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定时、定点进行。在完成体育课教学任务的同时,一线教师还要组织学生专门进行标准的测试,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

1.2.测试内容更为复杂,增加了测试难度。

肺活量、台阶试验等测试内容要求测试准确,并且教师须经培训,熟练掌握测试仪器,测试过程正确无误才能保证结果准确,导致测试难度增加。

1.3.“测试课”、“考核课”、“训练课”扎堆出现。

测试使得教师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统计,而测试都是在体育课中完成的,就出现了每到10月份后,体育课就变成了“测试课”,“考核课”,正常的教学内容就无法按照教学进度进行;此外,为了提高测试成绩,一些教师采取击式的练习,短时间内对学生进行专门的身体素质训练,结果是测试的内容得到了加强,而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却并没有提高。

2.研究思路:

《标准》是激励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不是为测试而测试,依据体育《新课程标准》健康第一的理念,只有通过有效的体育课教学,学生才能得到科学、全面的发展,才能在体质健康测试中得到优质的反馈。

因此,我依据《标准》测试的项目,针对性地制定课时教学计划,安排各个项目测试的时间,结合每课时的主教材内容的不同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充分利用“选修”内容等,实现教考分离、教测分离,在不增加总课时、不影响正常教学进度的情况下,有效、保质完成各项测试内容,力求使体质健康测试与体育课有效结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日常的体育课中得到有效的练习,全面提高身体综合素质。

针对自己所研究的内容特点,课题按照分析问题、分类别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结论的过程开展研究。

3.研究过程

3.1.调查阶段: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研究,对小学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以及专项素质练习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3.1.1实施《标准》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他们加强锻炼,提高体质健康水平。让学生懂得只有坚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才能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强调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促进形态机能的全面协调发展,促进身体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激励学生主动自觉地参加经常性的体育锻炼,淡化测试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3.1.2.测试是学校实施《标准》工作中较复杂的环节,其中包括测试时间安排、测试人员的培训、场地器材和仪器的准备以及安全措施等一系列问题,必须有一套比较完善的测试制度和办法,才能保证测试工作的顺利进行。

通过调查发现,每年的1012月份是各学校教师组织测试的主要时间,各年级测试内容及占用课时如下:

 

 

测试项目数量

测试需要课时(以40人计算)

一、二年级

3

4课时

三、四年级

3

4课时

五、六年级

5

6课时

3.1.3.依据《标准》的测试手册,测试的组织形式包括以下几种:

1)体育考核课;

2)课外单项测试:利用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定时、定点进行。

3)单项班级《标准》检测比赛,可结合季节特点进行。

4)《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多项运动会。

5)年级、班级为单位的《标准》检测对抗赛。

6)安排测试日或测试周:登记参测人数后,集中安排时间进行测试。

7)安排测试点:指定专门测试地点,及时满足部分学生平时检查锻炼效果和少数学生测试的需要。

 通过调查了解,多数教师是在体育课上进行考核,占用了正常的体育课,使得教学进度或教学任务无法完成。

3.1.4.教师的练习手段:

《标准》测试项目多为机能、素质检测项目,是需通过身体锻炼得到增强的健康素质,而非锻炼项目,强调全面锻炼身体的过程,实现教测分离,克服考什么教什么、测什么就练什么的弊端。但是实际操作中,多数教师还是在教学中进行测试项目的专门练习,以提高测试成绩。

调查结果表明,《标准》的实施,使教师增加了工作任务,而教师在组织测试时,占用了正常的体育课,并且出现“练习课”、“考核课”。

 

3.2组织实施阶段:

3.2.1.针对《标准》测试中出现的问题,深入展开研究。

《标准》规定:

小学一、二年级测试项目为身高标准体重(必测);坐位体前屈、投沙包(选测一项);50米、立定跳远、跳绳、踢毽子(选测一项),共计3项。

三、四年级测试项目为身高标准体重(必测);坐位体前屈、掷实心球、仰卧起坐(选测一项);50米跑、立定跳远、跳绳(选测一项),共计3项。

五、六年级测试项目为身高标准体重(必测);肺活量体重指数(必测);台阶试验、400米或50米×8往返跑(选测一项);坐位体前屈、掷实心球、仰卧起坐、握力体重指数(选测一项);50米、立定跳远、跳绳、篮球运球、足球颠球、排球垫球(选测一项),共计5项。

从不同年级的测试内容中可以看,由于测试项目的增多,占用的测试时间必将增多,这也是“测试课”,可“考核课”出现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在没有科学安排不同项目的课时测试时间,没有纳入学期教学计划,出现了体育课中测试扎堆的现象,

    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测试成绩,往往会在平时体育课中进行专门练习,有时以测试代替练习,得到的是单项成绩的提高,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深入分析原因是训练方法不够丰富。例如:仰卧起坐是测试腹肌力量和耐力的一个项目,测试方法简单易行,多年来在学校体育的锻炼和测验中一直受到重视。教师在组织学生练习是选择的锻炼方法基本是以反复测试代替练习,不改变练习形式,单一、枯燥、无味,没有循序渐进的过程,其实仰卧起坐的练习方法很多,包括直腿仰卧起坐练习、仰卧团身练习、斜板仰卧起坐练习、支撑举腿练习、仰卧双腿举重物练习等等,每一种练习都由其不同的作用,对腹部肌肉由不同的练习效果。如果不断变换练习方法,提高了腹部肌肉群的力量,仰卧起坐练习就会得心应手。

3.2.2.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组织实践研究。

根据自己制定的“小学《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与体育课有效结合的案例研究”的实施方案,进行实践研究。以两个年级为实践对象,设计学期教学计划,设计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并在教学中实践、研究其可行性。 

课题的问题集中反映在时间和练习手段两个方面。

时间问题:

每一项测试内容所需的时间不同,如台阶试验测试时间为3分钟,完成一组学生的测试(包含准备和记录时间)需要4分钟时间。因此,我首先测算所有单个测试项目所需要的时间,然后根据学生人数计算出一个班级进行该项测试所需要的课时时间。

根据测试所需课时,在学期初期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将选修部分调整为测试内容:即主教材为正常教学内容,选修内容为测试,如果选修课时不够,就抽调部分已经学过的游戏活动。室内体育课则安排身高、体重、肺活量的测量。例如立定跳远:练习手段包括单脚原地跳单脚连续向前跳、兔跳、单脚双脚跳、跳格子游戏等。

此外,教材内容与测试内容合理搭配,体现出互补的原则。例如主教材是快速跑,测试内容安排则立定跳远或是仰卧起坐。

在安排好教学进度的基础上,我以三年级和六年级做为研究对象,设计了具体的教学案例,如:快速跑与坐位体前屈测试;室内体育常识与身体测量等(身高体重、肺活量),并在教学中实践、总结。

练习方法问题:

具体的测试项目包括:坐位体前屈、50跑、立定跳远、50×8往返跑、仰卧起坐、握力等。

教师如果单纯为了提高测试项目的成绩而进行测试、突击训练,效果往往不理想,只有在平时加强综合方面的训练,才能提高成绩,因此在安排课时计划时我增加了跑、跳跃、耐力、力量、柔韧等综合素质练习,为了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变换练习方式。

另外,我将所有的测试项目的练习手段整理出来,结合游戏、小比赛,使之具有提高综合训练素质的效果,同时学生乐于接受。

3.3. 总结阶段:

分析研究内容,提炼研究成果,教学案例等

研究结果:

《标准》测试与体育课有效结合的方法及其操作策略

3.3.1.通过实践研究表明,《标准》测试虽然需要较多的时间,但是只要合理计划、安排学期教学计划,将本年级的测试内容计算为课时,编入体育课教案中去。

精心设计体育课教案,测试和正常的体育课教学有效结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将一节体育课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正常的体育课教学,教师用于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后半部分则安排《标准》的测试。

3.3.2教师可以根据本年级测试内容的特点,将所有的测试项目的练习手段整理出来,在体育课教案中增加跑、跳跃、耐力、力量、柔韧等综合素质练习,为了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结合游戏、小比赛变换练习方式,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训练素质,同时学生也乐于接受。

3.3.3.研究中还发现教师的操作能力也很重要,作为一线教师需要正确理解测试的目的,掌握测试的正确方法,能熟练操作测试仪器,这些都是顺利完成测试的条件。

4.研究的反思:

1 体质健康测试与体育课的结合是研究内容中一个核心的问题。教学与测试内容的结合、练习手段的选择还须进一步探索,尤其是如何根据学生学习兴趣、不同水平段将教学内容与测试内容合理结合,如何根据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形成个性化练习手段,这些都是应值得重视的。

2、怎样使课题研究与日常体育教学有效结合,使科研、教研及平时教学调研有效结合,能否真正发挥课题作用,需要进一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