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提背景:
教育部与国家体育总局于2007年4月正式颁布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按学生的年级组别有不同的必测和选测项目,根据测试结果给出评分和评价等级。与原有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相比,《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后,学生的测试项目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多变化,作为一线体育教师,在实施操作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或现象,本文所研究范围为小学体质健康测试。
1.1.《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项目增多,增加了工作量。
测试项目涵盖了人体形态、机能、身体素质的各个方面。测试项目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握力、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仰卧起坐、台阶试验、
测试一般来说,组织形式包括以下两种(1)体育考核课;(2)课外单项测试:利用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定时、定点进行。在完成体育课教学任务的同时,一线教师还要组织学生专门进行标准的测试,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
1.2.测试内容更为复杂,增加了测试难度。
肺活量、台阶试验等测试内容要求测试准确,并且教师须经培训,熟练掌握测试仪器,测试过程正确无误才能保证结果准确,导致测试难度增加。
1.3.“测试课”、“考核课”、“训练课”扎堆出现。
测试使得教师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统计,而测试都是在体育课中完成的,就出现了每到10月份后,体育课就变成了“测试课”,“考核课”,正常的教学内容就无法按照教学进度进行;此外,为了提高测试成绩,一些教师采取击式的练习,短时间内对学生进行专门的身体素质训练,结果是测试的内容得到了加强,而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却并没有提高。
2.研究思路:
《标准》是激励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不是为测试而测试,依据体育《新课程标准》健康第一的理念,只有通过有效的体育课教学,学生才能得到科学、全面的发展,才能在体质健康测试中得到优质的反馈。
因此,我依据《标准》测试的项目,针对性地制定课时教学计划,安排各个项目测试的时间,结合每课时的主教材内容的不同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充分利用“选修”内容等,实现教考分离、教测分离,在不增加总课时、不影响正常教学进度的情况下,有效、保质完成各项测试内容,力求使体质健康测试与体育课有效结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日常的体育课中得到有效的练习,全面提高身体综合素质。
针对自己所研究的内容特点,课题按照分析问题、分类别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结论的过程开展研究。
3.研究过程:
3.1.调查阶段: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研究,对小学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以及专项素质练习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通过调查发现,每年的10—12月份是各学校教师组织测试的主要时间,各年级测试内容及占用课时如下:
|
测试项目数量 |
测试需要课时(以40人计算) |
一、二年级 |
3项 |
4课时 |
三、四年级 |
3项 |
4课时 |
五、六年级 |
5项 |
6课时 |
(1)体育考核课;
(2)课外单项测试:利用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定时、定点进行。
(3)单项班级《标准》检测比赛,可结合季节特点进行。
(4)《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多项运动会。
(5)年级、班级为单位的《标准》检测对抗赛。
(6)安排测试日或测试周:登记参测人数后,集中安排时间进行测试。
(7)安排测试点:指定专门测试地点,及时满足部分学生平时检查锻炼效果和少数学生测试的需要。
通过调查了解,多数教师是在体育课上进行考核,占用了正常的体育课,使得教学进度或教学任务无法完成。
《标准》测试项目多为机能、素质检测项目,是需通过身体锻炼得到增强的健康素质,而非锻炼项目,强调全面锻炼身体的过程,实现教测分离,克服考什么教什么、测什么就练什么的弊端。但是实际操作中,多数教师还是在教学中进行测试项目的专门练习,以提高测试成绩。
调查结果表明,《标准》的实施,使教师增加了工作任务,而教师在组织测试时,占用了正常的体育课,并且出现“练习课”、“考核课”。
3.2组织实施阶段:
《标准》规定:
小学一、二年级测试项目为身高标准体重(必测);坐位体前屈、投沙包(选测一项);50米、立定跳远、跳绳、踢毽子(选测一项),共计3项。
三、四年级测试项目为身高标准体重(必测);坐位体前屈、掷实心球、仰卧起坐(选测一项);50米跑、立定跳远、跳绳(选测一项),共计3项。
五、六年级测试项目为身高标准体重(必测);肺活量体重指数(必测);台阶试验、400米或50米×8往返跑(选测一项);坐位体前屈、掷实心球、仰卧起坐、握力体重指数(选测一项);50米、立定跳远、跳绳、篮球运球、足球颠球、排球垫球(选测一项),共计5项。
从不同年级的测试内容中可以看,由于测试项目的增多,占用的测试时间必将增多,这也是“测试课”,可“考核课”出现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在没有科学安排不同项目的课时测试时间,没有纳入学期教学计划,出现了体育课中测试扎堆的现象,
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测试成绩,往往会在平时体育课中进行专门练习,有时以测试代替练习,得到的是单项成绩的提高,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深入分析原因是训练方法不够丰富。例如:仰卧起坐是测试腹肌力量和耐力的一个项目,测试方法简单易行,多年来在学校体育的锻炼和测验中一直受到重视。教师在组织学生练习是选择的锻炼方法基本是以反复测试代替练习,不改变练习形式,单一、枯燥、无味,没有循序渐进的过程,其实仰卧起坐的练习方法很多,包括直腿仰卧起坐练习、仰卧团身练习、斜板仰卧起坐练习、支撑举腿练习、仰卧双腿举重物练习等等,每一种练习都由其不同的作用,对腹部肌肉由不同的练习效果。如果不断变换练习方法,提高了腹部肌肉群的力量,仰卧起坐练习就会得心应手。
根据自己制定的“小学《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与体育课有效结合的案例研究”的实施方案,进行实践研究。以两个年级为实践对象,设计学期教学计划,设计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并在教学中实践、研究其可行性。
课题的问题集中反映在时间和练习手段两个方面。
时间问题:
每一项测试内容所需的时间不同,如台阶试验测试时间为3分钟,完成一组学生的测试(包含准备和记录时间)需要4分钟时间。因此,我首先测算所有单个测试项目所需要的时间,然后根据学生人数计算出一个班级进行该项测试所需要的课时时间。
根据测试所需课时,在学期初期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将选修部分调整为测试内容:即主教材为正常教学内容,选修内容为测试,如果选修课时不够,就抽调部分已经学过的游戏活动。室内体育课则安排身高、体重、肺活量的测量。例如立定跳远:练习手段包括单脚原地跳单脚连续向前跳、兔跳、单脚双脚跳、跳格子游戏等。
此外,教材内容与测试内容合理搭配,体现出互补的原则。例如主教材是快速跑,测试内容安排则立定跳远或是仰卧起坐。
在安排好教学进度的基础上,我以三年级和六年级做为研究对象,设计了具体的教学案例,如:快速跑与坐位体前屈测试;室内体育常识与身体测量等(身高体重、肺活量),并在教学中实践、总结。
练习方法问题:
具体的测试项目包括:坐位体前屈、
教师如果单纯为了提高测试项目的成绩而进行测试、突击训练,效果往往不理想,只有在平时加强综合方面的训练,才能提高成绩,因此在安排课时计划时我增加了跑、跳跃、耐力、力量、柔韧等综合素质练习,为了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变换练习方式。
另外,我将所有的测试项目的练习手段整理出来,结合游戏、小比赛,使之具有提高综合训练素质的效果,同时学生乐于接受。
3.3. 总结阶段:
分析研究内容,提炼研究成果,教学案例等
研究结果:
《标准》测试与体育课有效结合的方法及其操作策略
精心设计体育课教案,测试和正常的体育课教学有效结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将一节体育课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正常的体育课教学,教师用于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后半部分则安排《标准》的测试。
4.研究的反思:
1、 “体质健康测试与体育课的结合”是研究内容中一个核心的问题。教学与测试内容的结合、练习手段的选择还须进一步探索,尤其是如何根据学生学习兴趣、不同水平段将教学内容与测试内容合理结合,如何根据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形成个性化练习手段,这些都是应值得重视的。
2、怎样使课题研究与日常体育教学有效结合,使科研、教研及平时教学调研有效结合,能否真正发挥课题作用,需要进一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