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训:不应把读书放在次要位置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新课程的实施,教师培训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各个层次的骨干教师培训、新课程师资培训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这项耗钱耗时耗力的培训工程,到底成效如何?这很值得我们反思。一些教师通过培训转变了观念、锻炼了能力,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进行研究探索,在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然而,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参训之后,教育观念是新了,课堂教学却还是老样子;满口现代教育理论,实践操作却无从下手;即使采取一些新颖的做法,也只是停留在机械模仿、生搬硬套的层面上,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这种培训中的“消化不良症”,使得新课程的师资培训陷入“高耗低效”的怪圈。 

  因为培训对象是在职教师,所以培训过程表现出“短、平、快”的特点,主要形式是听报告、讨论和参观考察等。培训过程是紧张的、大容量的,大家忙于听、记、看、说。然而,读书钻研——这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却被一些教师忽视了。有的培训班只是听报告,教师们没有书可读;有的培训班虽然有教材,但教师们参训时没有时间读,培训结束后往往是束之高阁;有的教师虽然能读一些书,但只是从实用出发,主要读案例和实录,用于现炒现卖,对于理论专著、教育经典却无暇顾及,有的甚至连《课标》原文都没有读过一遍。这种“快餐化”的学习方式是造成培训“高耗低效”的主要原因。 

  不读书的培训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教师培训工作一定要与读书同行。参训教师要实实在在地花点时间,静下心来,读上几本有用的书。既要读“理论书”,学习课程理论、研读《课标》原文、品味专家对《课标》的解读等;也要读“实践书”,研读教学案例和课堂实录、观摩名师课堂教学等。无论是读“理论书”,还是读“实践书”,都要先“入书”再“出书”。所谓“入书”,就是潜心阅读,掌握基本内容;细心揣摩,领会精妙之处。所谓“出书”,就是跳出书本,剖析、观照自己的教学实践;加强反思,寻求新的独到的发展。 

  读好“理论书”就是通过研读教育理论专著,与教育专家对话,更新自己的观念,提高教育理论素养。每一项成功的教育改革都是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的。教师投身教育改革的实践,如果缺乏理论的指导,没有先进理论的滋养,没有几本教育经典打底子,就会造成对教育规律的浅薄理解,就会停留在机械模仿上,就会在实践中失去自我。例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们贯彻这一理念,不再以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体验,课堂上不再局限于统一的答案,而是让学生自由发表阅读的感受。这是可喜的进步。然而,课堂又出现了新的问题,一些教师为了遵循“个性化阅读”的原则,对学生独特的体验不论思想倾向是否正确、价值观念是否存在偏差,都一概给予肯定。学习《狐狸和乌鸦》,有的学生赞扬狐狸足智多谋,认为“不管采取什么手段,只要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就好”;学习《九色鹿》,有学生认为“调达告密是生活所迫,值得同情,不能说是见利忘义”。对这些价值观错位的“独特体验”,教师或点头称是,或不置可否。这些恰恰反映了教师对新课标理论的理解是浅薄的。其实,只要细细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就会发现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是一项重要目标,它与“个性化阅读”是不矛盾的。之所以会造成上述尴尬局面,就是因为教师仅仅停留在机械的模仿上,而没有认真研读、真正领会“课标”的要义。 

  新课程推行的是什么?不能简单地理解是一种新的标准、一种新的教法或是一套新的教材,而是一种新的理念、新的思想。它的宗旨就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各科课程标准中,在教育专家的理论专著中,都在努力贯彻这种理念,对课程改革作出种种阐释,提出具体实施建议。因此,教师们实施新课程,必然要使自己的教学观念经历一场“暴风雨”的洗礼。如果观念没有真正转变,学了多少新名词也是无济于事的。转变观念的有效措施,就是研读教育理论,用专家的思想观照自己的行为,自觉地、主动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剖析、诊断:主宰我教学的理念是什么?我的教学是不是体现了新的教育观念?效果如何?从而不断摒弃陈旧的思想,接受新的观念。 

  读好“实践书”就是通过揣摩优秀的教学案例,吸取他人的教学智慧,提高自己实施新课程的实践能力。理论与实践之间是有距离的。有了新的教学观念,并不意味着马上就能在教学实践中取得成效。重视案例学习,是本次新课程培训和实施中比较突出的方面。揣摩同行的案例,反思自己的课堂,有利于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跨越观念与行为之间的鸿沟,使思想观念与课堂教学实践相互支撑,实现思与行、言与行的一致。研读教学案例,教师既能从理性的层面审视实践,又能从实践的层面揣摩、体验理论的精奥。 

  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新课程的师资培训一定要讲求实效。努力引导教师读好“理论书”和“实践书”,是提高师资培训成效的关键,是根治培训“消化不良症”的良方,是走出“高耗低效”师资培训怪圈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