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生合作要在“关键时”


    国外许多教育家研究表明:在孩子的生长过程中,存在许多个学习关键期。也就是说在某个年龄段,孩子较容易学习某项本领或技能,老师和家长要注意引导。一旦错过了这个关键期,孩子的学习效果就不够理想。
我觉得,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的确存在这种“关键期”。我这里所谈的是一个教育的关键时机问题。老师们天天在学生面前空谈大道理,犹如纸上谈兵。你苦口婆心,学生却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但是,假如老师注意抓住一些事件中的关键点,当即进行教育,受到的效果就大不一样。
    例如培养学生的合作品质。“合作”,顾名思义几个人同心协力做好一件事。“关键时”这里指最能引导学生学会合作的最佳时机。我们来看这样两件事:
事件一:
    小班教学中,老师们常常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四个同学一起分角色读书或表演课文的某个故事情节。老师说开始,有的小组动作迅速,组长与组员协商好各自的任务,马上开始;有的小组却为了一个角色争执不休,闹得很不愉快。结果可想而知,有的组任务完成时还有一组刚开始。
    此时,老师就要善于抓住这个关键时,暂停教学,请大家一起讨论造成这种快慢不一的原因。小朋友很聪明,七嘴八舌,“他们不够谦让” “他们不听组长的分配”“不能想演什么角色就一定要当这个角色,等下一次有机会再演”。
    讨论结束,再进行一次上述活动,同学们在组长的带领下,很快就完成任务。很简单,学生自己教会了自己,在集体中要会合作。
事件二:
    课堂上,老师要求同学们拿出各自的小黑板练字。大家涌上讲台抢粉笔,“你踩着我了”“老师,他挤我”“这只粉笔是我先拿的”。此时,教室乱成一团。但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能干的小组长。他动作很快,一人拿了四支粉笔分给他们的组员。我当即请大家安静,把这件事说给全班同学听。大家都说他这样做“不挤了”“我们动作就快了”,“是呀,只有心中想着他人,想着集体,你们的小组就会成为一个团结的小组,一个会合作的集体小组。”
    就这样一件件小事就可以帮助我们轻松地指导学生如何去合作。只要我们细心地寻找教育的“关键时”,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