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不适应”到“逐步接受”——初次尝试小班教育有感


    这学期,我第一次由小班班主任的身份走进小班教室,此时的我充满了好奇和期待,还有几许兴奋。当老师15年了,一直从事大班的教育教学工作,每届班上的学生从来没有少于过40人,每每想起改作文时的辛苦就格外羡慕小班的老师。我想,那时最诱惑我们的莫过于小班班级学生的人数仅有大班的二分之一吧!想想吧,一个班上才十几、二十几个学生,至少每天的作业就要少改几十本。我想像着即将到来的轻松,愉快地选择了小班班级开始了崭新的教育教学工作。
    正所谓“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当我真正地成为小班老师后才蓦然发现原来一切都不像自己想像的那般“轻松”!看看吧,大班孩子的循规蹈矩即老师、家长眼中所谓的听话的好孩子在小班不说绝无仅有吧,也绝对是寥寥无几:课堂上随处可见插嘴急于表现的孩子;哪天的作业多布置了点,你这边话音刚落,底下学生的小嘴就张成了“o”形;当你严肃地指出他身上的问题时,你所希望看到的他认错的情景几乎无一例外地变成了解释、解释再解释;同学之间发生了矛盾后,我迄今还没见到哪位学生能够主动先找自己的原因,你去处理纠纷时最先听到的都是别人怎么“侵犯”了他;更有甚者,对老师大喊大叫,甚至拎起椅子就朝老师身上砸……加之课桌椅的摆放,真让我直犯嘀咕:这样坐学生看黑板有的侧着身子、有的背对黑板不得不转过头看,而讲话的现象也就屡禁不止了……所有的这一切一切,让我切身地感受到了小班孩子张扬的个性和小班教育模式及理念的与众不同。我不由得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教现在的孩子难、教小班的孩子更难!
    怎么办呢?人们常说“适者生存”。我想:我应该去学会接受。这就迫使我换位思考:小班孩子为何如此有个性?因为我们小班老师要给学生阳光般的爱。大班教学,教师往往是面对一个班级的大群体进行交流,而小班教学,更注重的是教师要面对班级的每一个学生个体因材施教,因此在小班的教学环境中学生获得的关爱、点拨、指导的机会更多。小班桌椅为何要以小组的形式摆放?小班化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建设必须体现现代化、物质化、儿童化和教育化等特点,所以对教室的布置有着与大班不同的要求,教学空间和环境的设计变得更加“讲究”,从教室前后空间的利用到学生课桌椅的设计和组合,都变得灵活丰富,同时也为了合作学习的方便。当我在课堂上看到孩子们交流甚欢的情景、当我看到自然课上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一个实验,孩子们欢呼雀跃的情景、当我看到一个学生忘带学习用品,几个孩子不约而同地伸出援助之手时……我越发地体会到小班桌椅摆放形式的种种好处,也就自觉地为桌椅的摆放而动脑筋,想出更科学、更合理的摆放形式。因此教室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课桌摆放方式,甚至在不同时间、不同课堂上也出现了不同的座次设计。现在,我已经不觉得更换桌椅的形式是负担,隔断时间的一个周末,我常常独自在教室更换班上桌椅的摆放方式,等周一学生来上学了,一进班就会有种崭新的感觉,再换换小组内的同学,孩子们就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班上的每个孩子。新的一周的开始、新的位置、小组内新的同学,这样的感觉一定不错!虽说小班孩子比较随心所欲,可他们的活泼、热情、乐观、自信……会让你不由得受到感染:当你今天愁眉不展时,他们会善解人意地问你“怎么了”;当你今天春风得意时他们会情不自禁地分享你的快乐;当举行各种活动时他们会响亮地喊出“我能行”!即便最后的结局出乎预料,他们也会开心地自我解嘲“还好,还好,我们尽力了!我们还有机会!” ……虽说没有了大班学生的“乖巧”,可我们无法不被他们的天真可爱所吸引。
    我想: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和小班的孩子会更融洽。慢慢地互相适应吧,我相信:我的感觉会由“不适应”到“逐步接受”,再到“完全接受”。
 

                    二00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