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让学生爱写作


    进入三年级后,我觉得学生在学习语文方面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尤其表现在作文方面。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虽然前两年学生练写话的机会不少,但真正写起作文来,困难还是很大。细细想来大致有一下几点:
一、语言苍白无力。
    为了让学生能把作文写长,很多老师在布置作文时,都规定了字数,因此“数字数”是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做的最频繁的一件事。这样写出的作文毫无文采可言:成语运用一般限于课文中学习到的;修辞手法总是在比喻和拟人两兄弟间徘徊;诗词与名言名句的运用基本处于“零”界状态……简单的重复+公式化的结构+高调的唱和=贫血的作文。
二、没有真情实感
    学生对于作文“怕”多过于“爱”,“拒”多过于“纳”。这种情感上的远离,使学生无法产生写作的欲望。课堂上,写作成了一种无奈的任务;考试时,写作成了一种换分的工具。说老师们想听的话”,这是作文教学的一大悲哀。在作文中学生往往失去了自己真实的声音,而拼命去揣摩老师的想法,迎合命题的主旨,以此获得高分。就这样,作文远离了学生的童真世界,只是在头脑里可怜地复制着别人的情感。
三、作文缺少个性化
    现在书店里都有大量的优秀作文选供学生挑选、阅读,学生写作文前就可以从这篇挑两句,从那篇挑三句,凑成一篇文章。不少家长在家辅导孩子写作文也是如此。正因为语言的抄袭,情感的复制,便得一些学生的个性飞扬的文字,逐步屈从于教师的引导,考试的标准,评价的尺度,变得迟钝化,脸谱化,程式化。举个例子来说,就“父母疼爱自己”这个话题,低年级学生说得五花八门,去吃肯德基,到公园玩,晚上给他们讲故事,晚上帮自己检查作业……到了中年级,百分之五十的学生写的是自己生病妈妈背他到医院去看病。因为评价标准认为父母带自己子女去玩,去吃,立意不够好,主题不够突出,不能很好的表现父母对子女的疼爱。学生灵动活泼的个性挤在了角落里。
针对以上问题,我结合教学实际,做了以下试验:
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
    作文这种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要想改变学生作文“无话可说的现象”,只有向他们打开生活这道门,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生活,交给学生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一个勤于质疑的头脑。所以,我让学生把每天你映象最深、最干兴趣的事情用自己的笔触记录下来。
写心情日记
    学生写了一段时间的日记后,我发现班上大多数学生都能主动地关注周身的生活,但有一个孩子怎么也写不好一件事情。直到有一天,他生病了,感觉很难受,他在日记里把生病时的痛苦感受详细的记录下来。这次日记他写得非常生动。从这以后,我又把日记的内容放开,学生可以写自己对某件事情的看法,或者心情。学生日记的内容逐渐丰满起来。
培养爱读书的习惯
    现在的孩子太容易迷失自我。五花八门的电视剧、层出不穷的电脑游戏、稀奇古怪的玩具……不少家长都在抱怨:“我的孩子不爱读书,虽然家里的书堆的像小山一样,可就是不愿翻一页。”没有丰富的精神食粮,学生的大脑怎能运转起来呢!所以,我们班建成“图书角”后,每天下午到校至下午上课前的二十分钟拿出来作为学生的阅读时间。每周至少三天做读书笔记,摘抄好词佳句。
    作文教学“有泽无水”,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便有义务 “致命遂志”, 能让孩子真正在文字间书写人生,温暖心灵!